大學時代走山,單純憑著一份受到自然力量的感動與新奇;
離開大學離開山社後,多半是宣洩的力量主動支持著走入山林,
研究所課業壓力的宣洩,
工作壓力的宣洩,
背負家人期望的壓力宣洩,
對朋友想念的宣洩,
感情找不到出口的宣洩,
離鄉背景的幽愁宣洩……

再次搭上這種從研二開始就沒再坐過的登山20人座包車,
令人湧起一種親切的陌生感。
包車漸漸進入烏來,
此時我的感受肯定跟很多得了末期山癌的朋友一樣,
即使是偶爾進入山林,那種興奮的回鄉心情加上對於自然的熟悉感,
必定勝過星期一到五所待的,雖便利卻生怯的都市。

烏來內洞地區本是如此純境,從民國73年後規劃成森林遊樂區,
最近更被媒體踢爆什麼全台最多負離子的森林遊樂區。
是不是因為我是個不盡責的森林系學生,
所以至今仍學不會如何去對不同的山野地區做比較或是寫什麼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的SWAP分析,
不懂京都議定書是憑什麼替新鮮空氣和二氧化碳貼上標價,
無法了解一莫耳的負離子可以增加幾ppm還是幾c.c.的血紅蛋白。
對於自然的訂價,定量,和評比,
一般媒體和民眾似乎更容易抓到訣竅。

在台灣,輿論一致認為自然原始的不管是遊樂區還是國家公園,
因為宣稱自然原始,吸引更多不論是有公德心或沒公德心的遊客,
山林野地逐日升高的名氣,往往彌補不了相隨而來的俗氣,
抱著遠離塵囂的心情來到後卻發現這裡其實更喧囂,
就好像得意的揹了個LV包出門,卻被揭穿這是仿冒品般的窘境。

抵達此行最終目的地,桶後林道13k,
因為進行車輛管制,這裡保留了點烏來地區較像樣的自然。
不過桶後溪兩岸比五年前多了整齊河岸,
正是所謂強調一切就地取材的生態工法,
卻從他處運石頭來砌築做作強求的河階和石牆,
以及對小朋友而言跨過去都顯得吃力,卻說是要讓魚回上游產卵的魚梯。
感嘆也許不該多唸些書,
才不至於太誠實揭穿人類矛盾的不光明面。

同樣的桶後林道,同樣的場景,
如今眼簾每映入一幕,
腦中即刻閃出曾在不同的年紀和不同的朋友一起來過,
曾在這裡擁有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
瞬時又濃縮重疊的將所有的曾經重新體會一次。

此時,佳賢的熱咖啡,凱民的冷笑話,
比起外面的三溫暖店更三溫暖;
也許就是要在這樣的自然野地,才能更無拘束的放肆練瘋話,
更能深刻體會,
當社會壓力家庭壓力經濟壓力工作壓力感情壓力不斷的起伏迅變時,
很慶幸一直有這麼不三不四但是深得我心的好哥兒們。

如果進入山林,
這些人情回憶冷暖感受,和野地的新鮮與自由悠閒漸漸地並駕齊驅,
是不是代表著愈來愈沒有權利像學生時代一樣,
對於俗塵世事選擇性的置身事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l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